話說Hank今年起初原本只打算來大鵬灣跑兩次比賽, 就當作是一種體驗, 但沒想到這一跑就停不下來....! 第一次三月份跑OP盃測時賽, 開了兩台車下去, 結果兩台車都拿了分組冠軍, Lotus Exige 拿了超跑組第一, RS225原本的任務只是載朋友下去, 而且水箱風扇也掛了, 但勉強下場跑兩圈, 僥倖也拿了第一, 說實在運氣真的是很好!
這沾醬油的賽車之旅原本是要這樣就可以滿足了, 但後來有了耐久賽的機會, 想說跑跑測時賽其實也沒有真正賽車到的感覺, 而這個耐久賽可以跟完全不同等級的車輛, 跟各種高手一同下場較勁, 就給自己再一個藉口下了大鵬灣, 雖沒拿到什麼成績, 但在屏東大熱天下獨自一人順利跑完50分鐘的耐久賽, 感覺自己也是完成了一件頗為了不起的事, 也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
而且比賽過程中有PIT的進站實際體驗, 在很多臨場的氣氛壓力下, 犯了一些技術與策略上的錯誤, 也算獲得實質的收穫! 同時有跟其他速度相近的車輛做了幾次攻防的動作, 算是把以往在模擬賽車的攻防心得用實戰經驗作了一次驗收, 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相當難得的, 因為, 去大鵬灣比賽一次的時間與開銷, 對現在的我來說, 其實都是相當珍貴的資源啊....!
若說今年第一次去大鵬灣跑記時賽, 定義為<感受賽車>, 那麼第二次的耐久賽, 就可以定義為<體驗賽車>, 後來因為出差行程, 錯過了一場OPGT的比賽, 我後來就在思考, 如果還去大鵬灣比賽, 我想得到什麼....?
如果說感受了, 體驗了, 接下來呢? 沾醬油的過程也差不多就這樣了, 接下來該面對一下自己了吧? 是的, 那就是技術與速度的提升了! 其實我大鵬灣去的次數與跑的圈數真的很少, 但我希望即便在如此少的圈數之下, 我能夠從每一次跑回來的成績結果中, 獲得一些心得, 第一次下場跑後驅車, 沒經驗, 沒準備, 車輛狀況根本沒設定, 車也才剛摸到手一個月, 跑出2:02的成績, 後來在一次GAMA車隊的練車日中, 我抓住機會請職業賽車手林帛亨開我的車, 告訴我在這個賽道這台車應該怎麼跑, 雖然只有短短三圈, 但我所受到的衝擊是很大的, 後來我作了一些觀念上的改變, 加了一點新的嘗試, 結果在第二次耐久賽中跑進了1:59...!
但是, 儘管自己是進步了3秒, 但跟對手比起來, 還是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所以我開始思考, 還有什麼可以進步的? 我一開始, 跟很多的人一樣, 把責任推給了車, 嫌這車動力不夠, 是的Exige 1.8機械增壓, 是有中低速扭力不足的問題, 所以出彎的轉速如果keep不夠, 出彎後被對手拉開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後來我又懷疑是intercooler散熱不良導致動力下降的問題, 也上網查國外的資料作了不少功課, Exige的intercooler設計撞風面積太小, 的確會有heat soak的現象, 再加上隊友都改了pulley, 動了電腦以及周邊配備, 動力以300hp-350hp的套件作改裝, 所以我也有樣學樣地去國外買了pulley, 噴油嘴, 氣油幫浦這些東西, 但由於我並沒打算花很多的額外經費在比賽上, 而且改裝與測試的時間不足, 所以把次要因素刪減後, 我打算只針對主要部分作改善, 那就是先不考慮加大動力, 只先改善散熱問題, 於是動力加大的部分, 想的很多, 最後實際下手的卻很少...
這次找Jaku來搭檔跑耐久賽, 除了可以減輕體力上的負擔之外, 最主要的原因, 也是希望借用Jaku的賽車經驗, 以及大鵬灣圈數比我多好幾倍的賽道經驗上, 看看能不能在車輛設定上獲得一些收穫, 而且, 兩個人跑同一台車, data log一抓出來, 馬上可以知道問題在哪裡, 而且完全排除車的因素, 剩下來的就是駕駛本身的問題了, 這一次, 我希望知道我還能快多少, 我想探索我與車的極限, 所以我把第三次下大鵬灣, 定義為<探索賽車>...!
果不其然, 在動力未做大幅度變更的情況下, 我們針對了賽道做車輛底盤的調校, 並且將輪胎(從Hoosier R6改為Yokohama A005)與輪框都做了調整, 在沒有投入太多資源的情況下(這是跟其他車隊相比, 我自己是覺得一拜了!), TSF第三站, 我竟然又進步了3秒半, 刷進了1:56! 而Jaku更猛, 砍進了1:52.9, 刷新了Exige在大鵬灣的新紀錄, 直接被列入火星人的行列! 最後的成績出來, 我們僅次於兩輛大馬力四驅的Nissan GT-R, 列位超跑C組的第三名, 也是Hank第一次在爭先賽中登上了頒獎台!
這次的比賽, Hank覺得, 過程比結果還精采! 早早就開始找贊助商貼補一些參賽開銷, 然後設計製作賽車車貼, 從賽前在車輛改裝上的時間安排調整就把人搞到快要瘋掉, 輪胎策略的不斷修正到最後一刻才從美國下單空運, 車要拖下大鵬灣了輪胎才拿到手, 到了現場又有車輛狀況要調整, 還臨時更換了嚴重積碳的火星塞, 調了新的來令片, 很多工作都在最後一刻前好不容易調整好, 也多虧了車隊與其他車隊朋友的協助, 也更讓我體會到賽車需要得絕對不只是只有車手與車而已, 有一個在背後能夠給你支持的後勤團隊, 才能應付賽場上詭譎多變的戰況變化呢!
回到成績的進步, 這次除了更換抓地力更強的光頭胎之外, 在排位賽後的晚上, 我看著Jaku讀取datalog的數據, 看出了其中速度的差異所在, 基本上, 在中低速的彎角上, 我們在煞車點, 彎速, 出彎速度的差異並不大, 但差異較大的地方, 幾乎都在高速彎上, 我的煞車偏早, 煞的也過多, 導致入彎, 彎中與出彎都慢了一些, 這連帶的也拖累了隨後而來的整段直線的速度, 在這樣一個一個高速彎一點一滴都差一點的累積上, 我的圈速竟然整整慢了6秒! 這樣的差距, 就是賽道經驗的差距, 業餘與職業的差異, 平時我只有在跑山路或者在龍潭獲得一些練車的機會, 但這些都僅僅是在低速彎上的練習, 在缺乏足夠的大賽道經驗下, 我們業餘的車手在高速彎的掌控上的確是相對薄弱的, 這也映證了我之前一篇文章<何謂優秀的賽車手>裡面所述, 一個優秀的賽車手需要三個要件: 天分, 時間的投入, 金錢的投入, 先不說另外兩項, 顯然對時間的投入上, 我還差得太遠! 大鵬灣去得太少了! (無奈)
所以我利用周日正賽早上的熱車時段, 刻意練習了一下幾個高速彎的入彎速度掌控, 把煞車點再往後一些, 讓輪胎再接近極限一些, 但我自知自己對車輛特性的掌握還沒有十足的把握, 所以在曾經漂移過的幾個高速彎, 還是有所保留, 但看過了跟Jaku的差異, 至少我之到哪裡還有進步的空間了, 速度再精進就有了一個方向, 而不是一個勁的胡開瞎開, 因此, 這次比賽我實際下場的圈數也是很少, 練車6圈, 排位6圈, 熱車4圈, 就這樣, 準備下場比賽...但就這少少的十幾圈, 我的圈速已經又進步了不少, 這就是這次<探索>最大的收穫!
正賽開始之後, 過了第二彎我馬上讓後方的盧政義大哥先從內線通過, 然後跟著盧大哥的車尾繼續<自我精進>, 把早上還沒練完的幾個彎繼續再一點一滴地多push一點, 第一圈還幫忙檔了一下後車 (似乎是別組開Saker的姚元浩, 後來他因機械故障退賽), 之後由於後方已無追兵, 所以我練起速度來就沒什麼壓力, 開了幾圈之後, 我赫然發現盧大哥的車竟然還在我前面!? 我並沒有被甩開...? 這有點把自己嚇了一跳, 上一站我是兩三個彎就被甩得遠遠的, 這次幾圈都過去了, 還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也就是說, 我的圈速進步了...! 一直到比賽結束後, 我才知道我的最速圈進步到了1:56.4, 也就是跟上一次跑大鵬灣比又進步了3.5秒, 跟Jaku的差距從6秒縮短到3.5秒 (表示還有相當多進步的空間...!) 這次的比賽, 對我最大的收穫, 就是充分地驗證了一句真理: "改車不如改人!" 而要改人, 最好要找"火星人"~! XD
所以, 我把我的改車計畫全部都暫停了, 這次雖然下場時間很短, 無法完整地把每個我認為還可以進步的彎速都作到提升, 但腦海裡至少有一個譜了, 我會謹慎地利用接下來也所剩不多的下場機會, 慢慢地跟自己再繼續對話, 除了速度的進步之外, 我也很期待能夠在車輛實力較接近的OTGP GP1組別裡, 與其他車手能再有交手的新體驗!
當然, 得了耐久賽第三名, 還是要表示一下感謝! 首先要感謝我的贊助商耐斯企業的大力支持, 你們送我的澎澎MAN洗起來真的超涼爽! 然後要感謝GAMA車隊以及法總的盧政義大哥在比賽前前後後的後勤支援, 以及場上也來友情支援的優利商行車隊, 幫我作四輪平衡配重以及定位到三更半夜的益彰輪胎, 還有冠芝國際汽車支援的賽車女郎鼓舞士氣, 以及到場支持的各方朋友們! 最後, 還是要感謝這次讓我豐收的火星人搭檔 - Jaku! 你真的是太火星, 太棒了!
~~~~~~ 點此按讚加入Hank FB粉絲團 ~~~~~~
*********** Hank部落格精彩延伸閱讀 **********
1. 中華賽車會(CTMSA)舉辦首次大鵬灣模擬賽道挑戰賽!
3. Lotus Exige Cup 260挑戰台灣大賽車(TSF)大鵬灣耐久賽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