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Hank家裡兩台Mazda,一輛CX-5平常通勤,一輛MX-5老婆代步兼我週末兜風用,而妹妹前陣子也入手了一輛CX-3來代步,竟然前幾個月我姐還打電話問我是買Mazda3還是Mazda2好,是怎樣...?馬自達有在搞這種病毒行銷嗎...?我告訴我老姐,Mazda2是可愛但妳這把年紀真的太裝可愛了,Mazda3型是不錯但好像漲價了,到底值不值得這個價錢可能要實際試駕看看才知道,所以這次特別跟交情不錯的經銷商借了車,也就順便做了這篇試駕心得分享文。
當年的熱賣其實是一場誤會?
話說上一代Mazda3以國產車的售價買日本進口車的超高CP值,打亂了國產中小型房車的市場,那時候估計馬自達搶走了不少原本屬於Toyota或者Ford的客層,畢竟價格接近之下,買國產車不如買進口車來得划算,所以Mazda3開始瘋狂熱銷,市佔率和能見度都大幅提升,曾經一時儼然有一副國民制服車的氣勢!
而Mazda近年來的產品設計越來越往高級化與獨特化的方向走,其實與當初馬自達轉型時所堅持理念很像,這個品牌走的是一個小眾市場,馬自達提出「人馬一體」的理念,然後工程師鑽牛角尖地設計,然後等著看上眼的粉絲自己靠過來愛上我就好,賣的太好,其實一種美麗的錯誤,因為馬自達「只求喜歡它的人高興就好,不求所有人都要對它滿意」。
因此,我們會發現,近年來馬自達旗下的新車,無論是大改款還是小改款,新車發佈時工程部門的戲份特別重,盡是在強調什麼人體工學,人馬一體,什麼噪音波長光譜G值,這些沒幾個人看得懂的科學參數,告訴人們他們花了多大的功夫將「開車」這件事的價值從「科學」昇華為「哲學」!以Hank在商界打滾多年的嗅覺,就知道這是一家以研發為主導,而非以市場為主導的公司,馬自達有它自豪與高傲的地方,當然這也將成為它未來發展的推力與絆腳石。
新車到底漲價多少?
回到今天試駕的這台新款Mazda3,還沒試車之間我就知道這台車的售價被鄉民給罵翻了天,我簡單地比對一下它的售價與舊款的差異,直覺上第一個想法是「難不成馬自達開始在挑客人了?」的確售價上是比舊款高了幾萬,但東西也有些增減,當然鄉民們應該比較無法忍受漲價還減配備的地方,而說實話多出來的配備是有那個價值,但有些價值比較隱晦而不直觀,加上競爭對手也開始給好料了,所以這波定價策略被罵估計也是難免的。
這個想法直到我借到了實車,坐進駕駛艙,發動引擎開上路之後,一切就慢慢地改觀了...
我知道你們都沒耐性聽長篇大論,我就直接講結論:「沒錯,馬自達真的是在挑客人了...!」
喜歡滿滿的影音配備,喜歡業務員給你折價空間這些爽度的,就去找Toyota或其他牌子吧!Mazda3能給你的價值,你只有親身開過才知道,以Hank當汽車媒體廿多年的經驗可以告訴你,馬自達玩汽車設計真的是有點走火入魔了,這台車無論是質感還是駕駛性,基本上就是一台歐洲車的等級,甚至,比歐洲車還多了些東方的細膩感。
趨向成熟化的動力設定
沒錯,Mazda3這次沒有引進最新科技的引擎,2.0 skyactiv-G引擎165匹僅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多的激情但也不會讓你失望,對於一般通勤來說是駕輕就熟,若你想要熱血一下只需要用手撥動一下排檔桿捨得降檔,轉速4千轉之上還是可以給你不錯的加速性能。我感覺這次Mazda3有點在壓抑它Sporty & Young的個性,希望往高級成熟化的方向去走,這也呼應了我之前所說的「馬自達在挑客人」的想法。
高質化的乘坐感營造
而這次馬自達花了相當大的功夫去做了NVH隔音工程,的確真的很有感,無論是關車門,輪胎滾動聲抑制,車室隔音,甚至是行路吸震性與路感呈現,真的都不是百萬內任何一台國產車可以來嘴的,拿來跟Volvo, Audi, BMW這些歐系車來對比其實都還不見得會輸。
另外,馬自達工程師花了很多功夫,針對聲波與光波對駕駛的影響,甚至連震動如何傳遞到骨盆與脊椎都做過了計算,因此這種乘坐的高級質感真的是細膩到一種很微妙的境界。開著這台Mazda3在台北街頭,你會不由自主地斯文了起來,因為這台車從裡到外一直在傳遞你一個訊息,那就是「質感」。
舒適與操控兼顧的底盤功力
而就在我已經被這台Mazda3給催眠到有點飄飄欲仙之時,沿著路我也開到了山路上,我原本是不太期待這麼舒適的行路感能夠帶來什麼過人的操駕性能,原廠配備215/45/18的Bridgestone T005,其實也是偏舒適性取向的輪胎,等到過兩個彎之後,就開始覺得狐疑:T005的極限有這麼好嗎?隨著彎速越來越往上加,一直虐到T005開始出現激烈的慘叫聲之後,我原本期待即將就要出現前驅車瀕臨極限時的推頭現象,然而...竟然不怎麼推頭!?
即便前輪已經開始慘叫,過彎的指向性並沒有出現太嚴重的崩潰現象,此時我再加點油門下去,給前輪施加更多壓力,沒想到在前輪動力拖曳的帶動之下,反而是後輪率先做出微微的擺尾修正(非甩尾而是讓指向回歸中性),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前驅車裝上了LSD,也有點像是後輪裝上了被動輔助轉向的功能,在瀕臨大G極限值的情況下,後輪反而會變得較為靈活,因此中和掉了原本前驅車可能提早出現的推頭現象。
坦白講,這操控的底盤功底真的有點深厚,馬自達不靠硬朗的避震,而採用更強化的車體剛性(全球首創1,310MPa 高強度鋼材冷沖壓車身結構),這次後軸雖改為扭力樑,但操控依舊精準,乘坐舒適感並未打折扣,無論是輪胎還是避震設定,均非運動型跑車的配置,但是在彎道上操駕起來,你卻會驚呼這台Mazda3的過彎極限怎麼會這麼高?
恰到好處的減法哲學
下山之後,我也嘗試了一下各種新穎的電子輔助工具,什麼跟車系統,360度環景,車道偏移等等基本上功能完善也方便操作,而中控台的控制旋鈕無論是旋轉還是按壓的觸感與彈力,那質感真的會讓你想多玩弄兩下。
總之,開起這台Mazda3,我沒有覺得什麼是過多的設計,也沒有什麼是過少的缺憾(有啦,希望能有換檔撥片會更好),停紅燈時環伺整個座艙的質感,觸摸一下Bose音響的金屬面板和周邊飾版的皮質,看一下眼前HUD抬頭顯示器提供的導航資訊...,整個座艙的「氣氛」真的相當地好,我覺得Mazda3對於「質感」尺度拿捏的很剛好,真的不多也不少,我這時候開始有點懂得馬自達工程師在堅持所謂「減法哲學」的東西了...
不是值不值, 而是愛不愛?
說到這裡,我想就連馬自達自己都很難定位Mazda3的個性,它有沉穩內斂的部分,也有帶點貴氣的質感,不想太過Young卻仍舊帶有Fun的特質,能夠打中這些點的客層,必定是懂得品味自我,喜歡孤芳自賞的族群,他們是擅長於展露低調奢華的「悶騷」族群,他們希望自己得意的品味,能夠一部分讓人羨慕欣賞,一部分卻只留給自己細細咀嚼。
這樣的買家,真的不是那些為了幾個配備會去秤斤論兩的族群,有一些說不出理由的東西(統稱“質感”),其實就是他們一眼就愛上Mazda3的主因,而如果你也喜歡Mazda3的好,而仍舊要在意它比國產車貴個幾萬的話,那只能說你“愛得還不夠深”了...!
當年賣的太好,真的只是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我無意去吹捧Mazda3,我也認為馬自達的定價策略心臟真的很大,但這個價位的Mazda3,才能找到真正屬於Mazda3的客層,一個「品牌在挑客人」的故事,正在實際上演中...!
文 / Hank (歡迎按讚Hank汽車部落格關注更多資訊)
延伸閱讀:
1. 濕地超強的SUV CUV全天候胎王Bridgestone Alenza開箱測試心得
2. 男女老少通吃的瑞典時尚潮休旅 - Volvo XC40 T5 R-Design T4 momentum對比試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