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到了雨季,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跑車在高速公路上雨天奔馳失控的社會新聞。而且還好巧不巧,目測後驅的BMW跑車多半是排名前幾名的車種。
Hank前些日子看到BMW M3GTS雨天在高速公路上失控撞車的新聞,突然想到好久以前不是才寫過一篇M3國道失控的文章?怎麼M3這麼好失控?是車輛問題還是駕駛問題?我想,大概是M3車主都對自己跟車子很有信心的緣故吧...?
何謂【打水漂】?
當車輛於濕地中前進時,地表的水膜會被輪胎胎塊與排水溝切開,讓胎塊能夠接觸到地面產生摩擦力而前進,但是當車速上升,或者是地面積水較多的時候,這層水膜被切開並排除的速度就會慢慢趕不上前方水膜繼續累積的速度,最後,導致水膜無法排除乾淨,累積的厚度把輪胎完全與地面分離,造成抓地力完全喪失的狀態,稱之為打水漂現象【Hydroplaning】。
從上述狀態可知,造成打水漂的要素有:
1)車速
2)輪胎排水效率
3)水膜厚度(深度)
因此,要避免打水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車速:這是最重要的,只要車速放慢,就可以減緩打水漂發生的機率,因為越快的車速代表水膜堆積的速度越快,一旦排水效率追不上水膜堆積的速度,打水漂基本上就無法避免了。因此雨天慢行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識,這些開到打滑失控的跑車速度都是太快了,基本上車神的車技也是無力回天!
2)胎紋深度:這個很好理解,雨天輪胎需要有夠深的排水溝才能有良好的排水效率,因此快磨平的輪胎乾地開或許還勉強可行,一旦到了雨天,可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致命傷,不可輕忽!
3)胎壓:足夠的胎壓才能讓輪胎排水效率發揮正常,胎壓過低有可能會讓輪胎胎面變形內凹,容易產生接觸面大幅度降低的情況,因此雨天胎壓不宜過低。
4)排水溝設計與海陸比:專門針對濕地設計的雨胎或者全天候胎,會有較佳的排水溝設計,能夠快速排水,降低打水漂的機率,而專門為了乾地賽道設計的熱溶胎,由於強調【大胎塊】的設計,排水效率與海陸比都無法滿足雨天通勤的需求,因此乾地胎雨天通勤絕對要【戒慎恐懼】。
5)胎寬:在Hank上一篇分析胎寬對速度影響的文章裡就有談到,在乾地上,輪胎越寬越好,但在濕地上,越寬的輪胎有時候反而是一種致命傷!因為越寬的輪胎越難【切開】水膜,反而窄胎對濕地排水更有利!因此,跑車的輪胎都比較寬,反而跑車雨天失控的機率更高!
6)車重:越重的車越壓得住車身,越有利於向下切開水膜,讓輪胎保持接觸地面,因此輕量化的跑車往往對於積水有較差的破水能力,而導致遇到一灘積水立刻就打水漂失控的問題!所以開跑車的時候,駕駛要對前方的路況與積水狀況更為敏感,必須提早做出閃避或降速的動作才行!
7)水深:其實,根據研究,只要有0.25公分的水膜,即足以產生水漂現象,越深的積水越嚴重,因此如果前方路面突然呈現一片暗黑色的異常反射,那就代表那裡的水膜較深,必須提早閃避或降速才行!
萬一打水漂要怎麼救?
1)適當減速:打水漂就是車速過快了,這時候可以慢慢收油,讓車速逐漸降下來,輪胎自然就會逐漸恢復排水功能與抓地力。
2)勿重踩煞車:由於打水漂代表輪胎接觸面離開地面,這時候要是重踩煞車必定鎖死,讓你更嚴重地失去對車輛的控制能力,因此可以用收油引擎煞車或者輕含點放煞車的方式逐漸讓車速降下來。
3)不要亂打方向盤:有時候不救車反而是更好的救車策略,因為對車輛動態不夠敏感的駕駛,胡亂救車反而更容易造成魚擺尾的效應,讓車輛動態進入崩潰式的惡性循環。
4)眼睛看行進方向,不要看牆:俗話說:【看哪撞哪】XD,駕駛的目光決定了車輛最終的目的地,何故?因為駕駛的手腳動作最終都是透過眼睛傳遞給大腦的訊號來控制的,如果你擔心撞牆,你反而更不應該朝著牆壁去看,雖然這非常違反基本人性的反射動作,但事實上,當你專注於前進方向時,你的手腳細微動作才會根據正確的方向做出正確的修正動作,而當你【大驚小怪】地慌張修正時,往往得到的就是你潛意識裡最差的後果...!
通勤還是要全天候胎最合適
回到輪胎的選擇上,Hank之前的文章也多次強調,一般通勤的車輛不建議裝賽道用的乾地熱溶胎,雖然偶爾呸呸山路很爽,但只要遇到雨天,基本上你就是在命懸一線的狀態上遊走,但是像M3這樣的跑車車主多半會熱衷於可以【輸贏】的熱溶胎,這往往就是雨天被濕地擊落的主因之一了...!
雨天,開慢點就對了
但是無論如何,根據科學研究,雨天在時速90公里以上就有可能開始產生水漂現象,所以雨天高速通勤時,不要跟晴天一樣還一直衝衝衝,雨天路面的狀況千奇百怪,開慢一點,才是平安回家唯一之路...!
文 / Hank (歡迎按讚Hank汽車部落格關注更多資訊)
延伸閱讀:
1. 傳說中的吸尾流是真的!從調皮的保麗龍箱看到賽車空氣力學的真空帶效應
3. 全天候暢行無阻! Goodyear 街胎胎王 Eagle F1 SuperSport X BMW M2山道實測心得報告
## 如果您喜愛Hank的文章, 歡迎按讚分享並點一下廣告支持喔~! THX! ##👇👇👇
留言列表